预防保健科 - 健康教育

您的位置: 预防保健科 健康教育详细

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健康科普

发布时间:2023-10-12 11:24 本文来源: 预防保健科

近期,俗称“红眼病”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明显增多,学校为疫情高发场所,中国疾控中心在此温馨提示:保持良好卫生习惯,勤洗手,谨防“红眼病”发生。 

  一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临床表现有哪些? 

 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(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)俗称“红眼病”。具有潜伏期短(一般为12-48小时)、传染性强、传播快、起病急等特点。临床表现为眼睑红肿、结膜高度充血,常伴有结膜下出血,感染后迅速出现异物感、眼磨痛、流泪、畏光、以及水样分泌物增多等症状,少数患者可有全身发热、乏力、咽痛及肌肉酸痛等症状。该病属于自限性疾病,预后较好,极个别伴有神经系统症状。 

  二、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主要病原有哪些? 

  肠道病毒70型(Enterovirus type 70, EV-D70)和柯萨奇病毒(Coxsackie virusA24型变种(CV-A24v)是主要病原体,腺病毒11型也可引起该病。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。CV-A24vEV-D70适合在温暖、潮湿的环境中生存与传播,均耐酸,耐乙醚,耐碘苷。75%的酒精可有效消毒。 

  三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如何传播的? 

  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,接触患者眼部分泌物及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、物品或水等可发病。 

  四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有哪些流行特征? 

  四季均可发病,6-10月多见。人群普遍易感,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。学校、工厂、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易发生暴发流行。在洪涝、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,由于缺乏安全生活饮用水、环境卫生条件较差,集中安置点一旦有传染源引入,容易传播扩散。人群感染发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,但免疫持久性差,容易再次感染。 

  五、当出现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或流行时,个人和学校等重点场所如何预防? 

  (一)个人防护篇 

  1.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,勤洗手,尽量少揉眼睛。 

  2.日常不与他人共用毛巾、浴巾、眼部化妆品或眼部护理用品。 

  3.居室勤通风,保持空气流通,居家清洁。 

  4.“红眼病”流行期间,尽量避免前往游泳池、浴场和游乐场等人流密集、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;接触各类公共物品后要洗手,切忌揉眼、搓脸。 

  5.若家中有“红眼病”患者,其毛巾、脸盆等洗脸用具严格分开使用,病人接触使用的物品,用75%酒精擦拭消毒或煮沸消毒。接触“红眼病”患者使用过的物品,应充分清洁或消毒手部。 

  6.一旦得了“红眼病”,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,并按医嘱进行规范治疗,防止眼部并发症发生;应尽量居家休息,饮食清淡;自觉避免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,降低传播扩散风险。 

  (二)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重点场所防护篇 

  1.学校和托幼机构应严格落实晨、午检制度,发现有异常症状者应暂停入园或入校,及时就诊,病例诊断后应尽量居家健康管理,减少公共场所活动。 

  2.对教师员工要实施症状监测,一旦发现病例,应立即调离工作岗位,居家休息治疗。 

  3.注意保持教室和宿舍良好通风,定期对学习、生活环境内门把手、楼梯扶手、桌面接触频繁部位及玩具等公共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,对于不适宜用消毒剂消毒的物品可在阳光下暴晒。 

  4.做好健康宣教,培养学生养成勤洗手、不揉眼、毛巾和脸盆单人单用的良好卫生习惯。如出现眼部不适症状时,应立即报告,并及时就医。 

  5.学校或托幼机构如果发生聚集性疫情,应及时上报辖区疾控中心,落实病例居家健康管理,同时要做好环境卫生清洁消毒工作。 

  

 

预防保健科转自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

 
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

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健康科普
网站纠错